武漢加快“三個優勢轉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武漢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面對新目標、新要求,武漢正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武漢實踐、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作出武漢貢獻。
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驅動新動力
武漢是“大學之城”,擁有高校92所、130余萬在校大學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2022年4月,武漢成為全國第五個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武漢在科技集群領域排名全球第13位、全國第5位。
成果轉化是武漢創新發展的著力點。目前,武漢市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已達20個,備案中試平臺已達156家;5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國家級科技大裝置“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精密重力測量”已建成投用并發揮創新資源聚集作用。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在第六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分享了“腦機接口新突破”。這項國際領先的新技術,有望帶來千億產值的新賽道。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
武漢活力奔涌,奮斗正當其時!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近年來,武漢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學子聚漢”工程,爭創國家級高水平吸引和聚集人才平臺。此外,武漢市與清華大學簽訂了人才合作協議,深化在科研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輸送等領域的合作。
交通樞紐建設助力雙循環經濟發展
《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的實施意見》明確,全面建成“三港五區”樞紐經濟發展載體,依托水陸空三個核心港,高水平建設臨港、臨鐵、臨空、商貿服務和生產服務五個樞紐經濟示范區,將武漢建設成為立足中部、服務全國、聯通全球的雙循環核心樞紐城市。
九省通衢的武漢,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武漢正加快打造雙循環樞紐平臺,構建12個方向“超米字型”高速鐵路網絡,強化天河空鐵樞紐、鄂州花湖國際機場、陽邏國際港等重大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全面啟動高鐵“三線三站一橋”建設,獲批軌道交通14條線路、總里程662公里。截至目前,武漢地鐵的總里程已達到501公里,排名世界前十,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
同時,武漢還加快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先后獲批建設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中歐班列(武漢)發運達1005折算列,位列全國第六,輻射歐亞40個國家、115個城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它是全國首個獲批的國際貨運樞紐機場,標志著武漢在物流發展上的新方位和新起點。近日鄂州花湖國際機場迎來了“鄂州—安克雷奇—西雅圖”定班貨運航線的首航,標志著與美洲的航班頻次增加至每周32班,覆蓋6個重要北美城市。這條航線不僅提升了中美之間的物流效率,還推動了機場貨運服務的創新,優化了通關流程,降低了企業成本。截止目前,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100萬噸,機場積極擴展全球貨運航線網絡,已通達20個國家,開通79條航線。此外,機場還在積極拓展歐美、亞非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航點,目前已達32個。這些努力使得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初步形成了以鄂州為中心,輻射五大洲、服務全世界的貨物流通全貨機航線網絡,為全球貿易和物流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道。
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武漢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中國有很多城市像武漢一樣,同濕地融為一體,生態宜居。”
在今年4月舉行的“武漢加快‘三個優勢轉化’”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武漢水資源保護交出亮眼答卷:水質達到或優于三類河流斷面占75%,水質優于四類標準的湖泊占84%,無劣五類湖泊。
武漢還充分發揮山水濕地資源生態優勢,統籌治山理水營城,創新“生態+”“+生態”綠色發展模式,加快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建設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成果應用實踐區,筑牢武漢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本底,努力讓“江湖之城”走好“轉型之路”。統籌實施“雙十”工程(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著力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
據悉,武漢已連續5年在全省長江大保護考核評估中位列第一方陣,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達20年來最優。截至目前,武漢已高標準、精細化完成了八鋪街堤、漢陽江灘、洪山江灘、漢陽碧道、江北碧道等12個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子項工程。
此外,武漢開放的綠地共享的公園及綠化廣場累計達41個,共享綠地達72片,建成口袋公園、社區公園達600余座。現在,武漢的大小公園串珠成鏈、織鏈成網,居民可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增至15平方米。
站在“2萬億”的新起點,武漢將充分發揮科教人才、交通區位、生態資源三大優勢,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為中部地區崛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