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技術重塑能源產業鏈未來,CIBF2025將于5月召開
當前,全球氣候危機加劇,零碳化轉型迫在眉睫。國際能源署(IEA)警告,若無法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削減45%,全球溫升將突破1.5℃閾值,引發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正以"雙碳"目標為綱,加速構建零碳經濟體系。而新能源產業鏈作為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首當其沖肩負重任。
2025年5月15日,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主辦的第十七屆CIBF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啟幕。這場覆蓋30萬平方米、匯聚3000家展商的全球知名展會,從上游原材料到終端應用,從動力電池到儲能系統,產業鏈各環節的綠色創新成果在此交匯。這也意味著,本屆CIBF不僅是一場技術的盛宴,更將是一場綠色革命的縮影。
30萬平方米的展館空間、超3000家展商——CIBF2025的規模再創紀錄。1至14號館及16號館的全線開放,如同一張巨大的產業圖譜,串聯起從礦產、材料到智能制造的每一個環節。
寧德時代、比亞迪鋰電池等頭部企業,除了綠色降碳方案之外,還將展示動力電池的極限性能;浙江華友、五礦等材料巨頭,則試圖用"分子級創新"撬動成本壁壘;先導智能、嘉拓智能等設備展商,將以智能化生產線詮釋"零碳制造"的可能。
在10號國際館,西門子、施耐德等全球領軍企業帶來的智能制造方案,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創新形成微妙共振。
這些"綠色先鋒"的集結,不僅是一場商業競技,更是一次對全球能源革命的集體宣誓,低碳未來,需要每一個環節的極致優化。
若將CIBF視為一株"產業之樹",其根系必然是技術創新的沃土。本屆展會的核心看點,正是綠色技術如何重塑產業鏈的未來。
在13號館的144平方米新品發布區,每日5大黃金時段(09:30/10:45/13:00/14:15/15:30)將輪番上演"技術首秀"。從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突破,到氫能儲運的降本方案,企業競相展示的不僅是產品,更是對"雙碳"目標的解題思路。
低碳轉型絕非單點突破,而是全鏈協同的系統工程。從上游原材料、設備、零部件到終端應用,也將參與到研究探索碳足跡追溯、產業鏈降低碳排放等方案當中。
同期舉辦的"CIBF2025先進電池前沿技術研討會",以"綠色能源驅動未來"為主題,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技術地平線,聚焦先進鋰離子電池技術、電池安全與測評、固態及新體系電池、大功率快充技術、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技術、智能裝備與制造數字孿生等行業關心的核心議題。
這些議題的背后,是中國企業從"跟跑者"向"規則制定者"轉變的野心。屆時,來自四大洲18國的買家、科研專家與企業決策者將齊聚深圳,超40萬海內外觀眾已注冊參會,共同聆聽世界能源轉型中的"中國聲音"。他們關注的不僅是產品,更是中國如何以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改寫全球能源版圖。
從材料革新到設備升級,從國際協作到本土創新,CIBF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電池產業的多元面貌——既是國家戰略的踐行者,也是全球技術潮流的引領者。
2024年以來,鋰電龍頭企業持續加碼零碳化部署。與此同時,國內政策端持續加碼,《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規劃》、《電池行業碳足跡核算標準》等文件密集出臺,疊加海外歐盟《新電池法》生效,都在倒逼全球新能源產業向綠色深水區邁進。
可以預見,從礦產開采到電池回收,從生產能效到供應鏈協同,全鏈條脫碳已成為新能源企業生存與競爭的必答題。
當"綠水青山"的理念從山野蔓延至工業領域,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故事,注定與時代同頻。CIBF2025的啟幕,不僅是一場展會的升級,更是一個產業的"成人禮"。在這里,技術、政策與市場交織成網,托舉起一個能量滿滿的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