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與數智化賦能循環包裝集約化租賃:全鏈路協同降碳引領產業綠色轉型
一、“包裝循環經濟”迎來政策產業雙驅動的需求爆發
●雙碳目標下,產業政策全面推進
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1年7月1日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將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全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而循環包裝被列為重點領域,旨在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減碳目標。
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也提到,物流行業需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18%的約束性目標。這一要求通過“結構性降碳+技術性減排”雙輪驅動,倒逼全行業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
而預計在2025年全面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則要求企業對包裝物的設計、生產、回收及再利用承擔全生命周期管理責任。企業綠色轉型將從“成本負擔”轉向“競爭力提升”新階段。
重視循環包裝的應用,發展循環經濟,已然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導向性措施,推動相關企業加速低碳發展目標。
●電商與物流行業高速增長,需求動力明顯
我國可循環包裝市場在政策驅動下快速擴容。2023年市場規模達485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快遞、生鮮冷鏈、汽車零部件三大領域占比超75%,年復合增長率(CAGR)連續三年保持在15%以上。
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預測,2025年可循環包裝市場規模將突破800億元,帶動再生塑料、生物基材料等上游產業新增產值1200億元,年減碳量可達5000萬噸,相當于三峽電站2年的減排量。這一增長引擎正推動電商與物流行業從“規模擴張”向“綠色增值”模式轉型。
二、循環包裝標準化、規模化逐步顯現優勢
循環包裝的標準化模式在產業鏈上帶來的降本降碳效果顯著。例如使用托盤、標準化循環鐵箱、倉儲籠等包材輔助制造業降本降碳。國務院《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也提出要求,汽車、機械等行業標準化托盤使用率2025年達50%。
近年來,比亞迪通過“帶板運輸”模式,將汽車零部件包裝標準化率提升至85%,單車物流成本下降12%;中國物流集團建成全國性托盤池,共享托盤超1000萬片,年減少木材消耗150萬立方米,相當于保護20萬公頃森林。據測算,工業領域循環包裝滲透率每提升10%,可降低全產業鏈碳排放強度3%-5%。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依托于規模化標準包裝租賃的行業。向工業客戶提供循環包裝租賃運營服務——從包裝使用到包裝運營,用戶僅需要向運營商發起用箱需求即可,回收、整理、清潔的問題則由運營商統一管理。比較典型的運營商有專注國內托盤業務的招商路凱和主攻全球業務的集保,主打食品商超果蔬箱的IFCO,服務汽車零部件和工業制造金屬箱、圍板箱的ULP睿池等等
三、包裝循環規模化使用的壁壘和挑戰
●回收網絡碎片化
使用循環包裝的企業將貨物裝箱后從A地發往B地;B地收貨方騰空包裝箱后,還需要經歷回收空箱,經清洗、維修、清潔后重新投入使用,這些逆向物流和清理的成本都讓企業難以負擔。部分跨區域物流逆向回收體系存在嚴重碎片化問題,直接導致單箱回收成本增加30%-50%,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
●周轉效率及監管問題
周轉效率的優化高度依賴循環包裝運營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特別是跨區域動態調度體系的構建,涉及運輸網絡布局、智能算法應用及應急響應機制等關鍵要素。資產全流程溯源監管存在盲區,缺乏數字化監控體系導致包裝物損耗率攀升、閑置率過高,直接影響租賃商的資產利用率與成本控制能力。
●信息化孤島的跨企業協同難
75%的循環箱租賃企業使用獨立管理系統,跨平臺數據不互通。如長三角某企業因與物流商系統未打通,30%循環箱滯留末端倉庫超15天,但其他區域卻因缺箱被迫采購新箱,年資產閑置損失超800萬元。類似這樣數據孤島導致的資產閑置甚至資產丟失,直接影響著企業在循環包裝應用上的成本投入。
●碳核算體系缺失
循環包裝減碳量缺乏權威認證,影響企業ESG評級應用。不同機構的核算口徑差異導致碳資產交易難以規模化,制約了包裝租賃的環保價值變現。
例如,BSI(英國標準協會)依據PAS 2060標準為企業做循環服務的碳足跡核查,而CTI華測認證則結合地方指南(如深圳市2024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標準)對相關企業的碳中和目標進行認證,導致企業減碳數據橫向可比性低。
四、包裝循環破局之道——租賃模式與IoT技術大有可為
盡管包裝循環有一些較難克服的使用壁壘讓循環包裝尚未完全滲透到市場,而這些使用障礙和企業顧慮正意味著循環包裝租賃市場大有可為。
●模式優化:從單點租賃到生態共建,集約化租賃模式創新
共享池網絡:以ULP睿池供應鏈租賃模式為例,該公司通過區域周轉中心實現跨企業包裝共享,周轉箱池內的各類循環包裝利用率顯著提升70%。
睿池循環包裝租賃模式示意圖
睿池通過投入大量標準及定制化循環包裝載具,構建覆蓋全國的循環包裝租賃池,配合密集分布的區域周轉中心,承擔包裝的存儲、調撥、回收與維護功能,確保不同地區的用戶能夠就近獲取或歸還包裝載具,縮短物流響應時間。
按需付費機制:動態租賃與靜態租賃雙模式協同,匹配企業淡旺季需求,促進需求方與包裝租賃服務商共贏提效。
動態租賃模式(見圖示1)允許客戶在全國范圍內當地裝貨使用、發至異地后,就地退租。企業只需發起需求,睿池即從最近的周轉中心調運載具至指定地點;使用完畢后,由終端收貨地的周轉中心直接回收空箱,無需用戶承擔逆向物流,打破傳統租賃的地域限制。我們熟知的比亞迪、特斯拉、吉利等等主流車廠的零部件物流跨區域周轉,很多情況采用的就是這樣的包裝動態租賃模式,確保零部件工廠高效發貨及供應鏈包裝降本。
靜態租賃模式(見圖示2)通常用于短途周轉或廠內倉儲周轉使用,企業無需購買循環包裝,直接向睿池租賃一批容器,租約到期后選擇續租或就地退租。這種模式便于企業將更多資金投放至企業的主營業務上,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動態/靜態租賃模式靈活組合,睿池將分散的企業需求整合為全國共享網絡,解決了長距離周轉的物流痛點,推動產業鏈綠色轉型,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提效路徑。
●技術賦能全鏈路
數字化運營,確保包裝流轉數據高效透明,為碳足跡核算與綠色金融對接做好鋪墊。中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意見》等政策明確要求將碳足跡納入綠色金融評估體系,數字化運營在這一層面具有戰略意義。
據悉,ULP睿池已通過構筑其“云箱管理系統”,實現包裝運營數字化管理,全面觸達每一個包裝的動向及點位,通過全鏈路的追溯幫助包裝和貨物管理高效實施。
AI數字化賦能循環包裝租賃
結合物聯網應用,構建包裝池可視化網絡。通過為循環包裝嵌入RFID、低功耗藍牙、NB-IoT等智能芯片,結合電子圍欄技術,實時獲取包裝的位置、狀態(空載/滿載)、周轉次數等數據,并將信息同步至云端管理平臺,為全鏈路管理提供數據基礎。
AI預測系統:基于歷史數據優化包裝調度路徑,提升運輸效率。比如,針對可循環周轉箱的管理難題,可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每個包裝箱的流轉次數、清洗狀態與地理位置,結合AI預測模型提前調配至需求節點,提升單位時間內循環包裝周轉次數,減少庫存持有量,提升供應鏈效率。
ESG與可持續-企業發展之趨勢
基于政策趨勢與行業實踐, 2025年后全國性碳積分交易體系納入循環包裝減碳指標的路徑已具備明確框架,這一趨勢使得各行業必須對循環包裝的引入足夠重視。
在“雙碳”目標與智慧物流政策推動下,循環共用包裝模式的經濟性與可持續性將進一步凸顯。CHEP、招商路凱、ULP睿池等頭部企業加速布局AI數字化循環載具+ESG可持續發展,未來有望通過“資產規模 +技術壁壘”構建雙重護城河,為投資者打開萬億級供應鏈服務市場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