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K2大黃蜂"獲海外市場青睞,工業機器人迎來變革
上海2025年4月3日 /美通社/ -- 近日,全球人形機器人領軍企業Figure的CEO Breet Adcock在X主頁上向眾人推薦了來自中國的開普勒K2大黃蜂人形機器人。視頻中,開普勒K2大黃蜂展現了其自研的力觸覺靈巧手,單手擁有11關節自由度,單指擁有25個力觸點,并搭配六維力手腕,使其具備仿生觸覺感知與精準力控能力。無論是拿雞蛋還是擰瓶蓋,K2大黃蜂均能穩健完成,真正實現"有觸覺""能控力"的人形機器人。
相比當前市場上 "運動型"機器人,開普勒人形機器人與特斯拉Optimus同樣走工業應用路線,致力于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實際需求。這一方向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更為穩妥的路徑。開普勒人形機器人采用"技術驅動 + 需求導向"雙重策略,以工業場景為核心突破口,或將重塑行業格局。
工業應用:突破技術瓶頸,真正成為"藍領工人"
據最新研究數據顯示,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2026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百億大關(104.71億元),到2035年更將飆升至3000億元規模,其中工業應用場景占比預計超六成。但要真正實現工業場景的大規模應用,僅靠高靈活性和智能化還遠遠不夠。工業級人形機器人必須攻克三大核心指標:強大負載能力、持久續航能力和高性價比,這將成為決定其商業化成敗的關鍵因素。
充電1小時,連續工作8小時:開普勒人形機器人重新定義工業生產效率
工廠生產以效率為核心,一線工人通常需輪班工作,以確保24小時不間斷生產。相比市面上多數續航僅2-4小時的機器人,開普勒人形機器人憑借"充電1小時,連工作8小時"的優勢,減少了因電量問題導致的停機維護,避免了額外人力投入,為工業自動化帶來全新變革。
這一長續航表現,得益于其前沿的低能耗設計。其自主研發的小導程方案,在運動時最大化節省能耗;同時,機器人在靜止或承受外力時,即使不供電,關節亦能保持穩定。此外,開普勒控制算法可實時監測關節狀態,自主判斷"無電自鎖"與執行任務的最佳時機,在保證高效作業的同時,最大程度延長續航時間。
雙臂負載30公斤:開普勒人形機器人以卓越承載力引領工業作業新紀元
當前,人形機器人多以靈活性見長,但在負載能力方面存在局限,難以勝任工廠中的重體力勞動。開普勒機器人憑借創新的"串并聯結構"設計,結合自主研發的行星滾柱絲杠執行器,賦予其雙臂30公斤的超強負載能力,并能精準執行毫米級精細操作。
在實際測試中,開普勒自主研發的行星滾柱絲杠執行器甚至能夠拉起200公斤的摩托車,充分驗證了其穩定性和可靠性。這一卓越的承載能力,使開普勒機器人在工業作業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能夠勝任需要高負載和高精度的任務,助力工廠實現更高效的自動化生產。
行業競爭格局:瞄準工業場景,構建全球領先ROI方案
在全球制造業對自動化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開普勒人形機器人以"充電1小時,續航8小時"的高效能表現,成功替代2班工人連續工作,幫助企業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實現生產效率升級。
傳統工業機器人昂貴,普遍售價達數十萬美元以上,而開普勒人形機器人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大幅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量采基礎版僅需3萬美元。企業購買后,綜合計算人力替代效益,預計1.5-1.8年即可回本,極大提升企業自動化升級的經濟可行性。
此外,在工廠適應性上,開普勒人形機器人相比傳統自動導引車(AGV)更具優勢。無需鋪設磁軌或改造工廠環境,僅憑視覺SLAM及紅外雙目3D攝像頭,即可自主導航并完成搬運任務。據悉,其K2型號機器人已在真實倉儲環境中成功完成99%以上的搬運測試。
展望 2025 |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入加速期
隨著特斯拉 Optimus(擎天柱) 以千臺規模量產,并在自有汽車產線上部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落地進程正加速邁向拐點,且速度可能遠超市場預期。
作為堅定的"落地派",開普勒人形機器人CEO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在成千上萬的應用場景中真正落地,為客戶創造實際價值。基于這一理念,開普勒人形機器人 確立了"先落地,垂直場景泛化,再全場景通用"的商業化路徑,并制定了一套系統化的應用場景落地流程,目前已正式啟動 K2 機器人 在客戶實際場景中的應用測試。
先行者 K2 具備卓越的技術優勢,適用于智能制造、倉儲物流、特種作業、科研教育等多個領域,其技術升級為應用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自發布以來,K2 已進入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并在實際環境中開展測試,包括物料搬運、樣品處理、巡邏巡檢、沖壓收料、質量檢測等多個核心場景,嚴格按計劃推進商業落地。
2025 年,隨著市場需求的進一步釋放,人形機器人行業即將迎來真正的商業化拐點,近期,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已完成Pre-A輪融資,將在這一浪潮中加速前行,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