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紐科技:收購Samton是盡調五個月的抉擇 要做細分行業頭部企業
上市僅半年,國內企業級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領先企業新紐科技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啟動收購Samton(Cayman)Holdings Limited(以下簡稱“尚通科技”);二是與普華基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華基礎軟件”)及四川華鯤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鯤振宇”)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將“新紐人工智能一體機”與鯤鵬處理器深度綁定,加速市場推廣;三是與工銀科技在RPA+AI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三大動作引發了機構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8月初,有讀者致電《證券日報》,想深度了解新紐科技,但技術出身的新紐科技實際控制人翟曙春卻較為低調,極少出現在媒體視野中。經過多番溝通,9月中旬,《證券日報》記者來到了新紐科技旗下唯一經營主體北京新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新紐)位于北京海淀區的總部,與翟曙春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上市之后,公司一直按照招股書披露的戰略規劃向前推進,上半年的幾個動作都是為了建立一個生態。”翟曙春說,募投的錢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研發上,為未來布局,新紐(科技)要做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
收購尚通科技的四大邏輯
公開資料顯示,新紐科技旗下的北京新紐成立于2011年8月,翟曙春于2016年12月收購北京新紐的全部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2021年初新紐科技赴港IPO后,翟曙春作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持有上市公司40.95%的股權。自翟曙春接手以來,公司一直專注于為實體經濟提供數字化建設服務,形成了在金融、醫療產業的信息化服務優勢。
上市半年多以后,8月15日,新紐科技發布公告稱,將以最高4.8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尚通科技100%股權。這在業界引發了很大關注。不少投資者在問,新紐科技這個資本市場新兵,到底在如何排兵布陣?
在新紐科技董事長翟曙春看來,選擇收購尚通科技有四個主要因素,一是產品層面,通過將公司現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型解決方案與尚通科技的語音識別、互動式語音應答、在5G下的應用場景微服務技術以及SaaS平臺等相融合,可以增加公司現有解決方案的智能化應用場景并增強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從而提高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可靠性更強的綜合解決方案服務能力。
二是市場層面,尚通科技為約15萬家企業客戶提供服務,其中金融相關行業企業用戶1000多家,醫療相關行業企業用戶3000多家,公司一方面向尚通科技帶來的金融及醫療行業用戶推廣現有解決方案產品,同時通過整合尚通科技的SaaS平臺與公司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及20項通用軟件產品的方式,為大量通用行業企業進一步實現企業流程、賬戶、員工、信息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的數字化全景呈現,并通過大數據分析賦能AI幫助客戶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并有效提升獲客能力。
三是技術層面,增強公司的技術創新及SaaS運營能力,此前公司與工銀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將通過結合雙方的產品優勢,面向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醫療、政務等行業客戶提供人工智能綜合解決方案、創新產品和技術服務。公司將通過在尚通科技大量客戶群中迅速推廣增值解決方案服務,以運用海量價值數據訓練算法,優化人工智能學習模型,從而獲得客戶精準畫像并深入了解客戶需求,進一步結合對金融行業客戶融資產品的分析,實現在幫助中小企業客戶提高融資能力的同時,也幫助金融行業客戶提升獲客能力,以打造更加健康的金融行業客戶服務生態圈。
四是財務層面,尚通科技以往年度盈利情況良好,能幫助公司進一步優化經營性現金流狀況,結合本次業績承諾預期,將對公司的現金流和業績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待收購完成,公司營收將快速釋放。
“積極拓展SaaS是公司的戰略,上市之后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標的,前前后后談了20多家,經過五個多月的盡調審計,發現與尚通科技可以實現深度融合,這家公司之前在新三板掛牌,經營業績穩健。”翟曙春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尚通科技這樣的標的很難得,其自身業務發展良好且雙方業務又具備很好的融合發展前景。正如公司在招股書中所述,公司計劃有選擇地尋求可能對我們現有業務產生互補或協同效應的收購及戰略聯盟,以鞏固我們在行業中的市場領先地位并打入新市場。
據悉,此次收購資金涉及4.86億元人民幣,現金對價部分預計將動用IPO時的募集資金進行支付,收購完成后,通過尚通科技帶來的正向現金流及公司自身業務的不斷增長,公司仍將按計劃正常開展IPO募集資金擬投資研發項目的實施。
“在培育公司成長性方面要持續積極布局。”翟曙春透露,接下來,要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企業級SaaS服務領域的布局發展。當然,新型產品尚未推廣銷售之前,研發是關鍵。
加大研發投入
以研發為主的企業,往往在某一時間段收入無法快速增長,要達到從0到100的突破,需等產品成型、獲得市場認可并有認知度之后。
“未來五年募投資金主要用于研發,上市之后研發團隊擴大一倍不止,為了節省辦公用地成本,原計劃購置研發中心也為了收購尚通科技暫時做出讓步,這樣對當期現金流壓力較小,盡早扎實做業務要比買樓對公司和股東價值更大。”翟曙春。
同時,翟曙春強調,將進一步開發以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支持的醫療IT解決方案,以科技驅動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提高技術實力及核心競爭力。
根據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新紐科技研發開支同比增長91.4%至670萬元,主要由于擴大研發團隊以及無形資產攤銷所致。
“研發本身是現在投入,未來產出。2016年,新紐(科技)切入醫療信息化領域,研發兩年后的2018年才產生第一筆收入,到今年則翻了兩倍多。”翟曙春稱。
據悉,2018年,新紐科技推出首個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醫療質量控制與安全預警平臺,該平臺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海量脫敏診療數據的精準分析,有效幫助規范醫生行為,從而實現降低醫療事故發生率、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改善醫患關系、提升患者滿意度的目標。截至2020年末,國內已有90家醫療機構選擇并實施新紐科技的醫療質量控制與安全預警平臺,其中60%以上為三甲醫院。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醫生行醫時主要通過依靠經驗判斷病情,故對客觀依據及類似病案的辨別、分析、規范尤為重要。新紐科技為代表的這類醫療質控解決方案,通過對醫院全景業務指標分類、統計與數據分析,實現風險預警及醫療質量的可靠評價,從實踐應用層面助力推進醫療行業信息、數字化賦能發展。
在翟曙春看來,當下,金融行業的信息化要比醫療行業信息化程度更成熟,數千家企業為銀行信息化做服務,競爭非常激烈,門檻高且進入之后黏性高。醫療行業則跟前幾年的金融行業差不多,信息系統基礎之上的數據分析、基于大數據的智慧醫療還不完善,許多應用系統還處在搭建過程中,市場廣闊,可以做很多有價值的事。
RPA是藍海賽道?
“醫療質量控制與安全預警平臺,是基于公司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而成的RPA產品,還有兩三項專利準備提交申請,軟件著作專利則有60多項。”翟曙春稱,目前公司正在加緊對RPA平臺企業級新功能的研發,希望能與大企業合作,快速把新的RPA成品推向市場,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何為RPA?簡言之,就是可以模擬人類在計算機等數字化設備中的操作,利用和融合現有各項技術減少人為重復、繁瑣、大批量的工作任務,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的機器人軟件,如財務領域的銀行企業對賬、納稅申報,人力資源領域的簡歷篩選,制造領域的供應鏈管理等業務場景。
根據Gartner調查表明,RPA是增速最快的軟件市場之一,2018年-2019年增長超過60%,預計2021年全球RPA軟件收入達到18.9億美元,到2023年底,預計全球90%的大型組織將采用某種形式的RPA。
而受益于國內人口紅利的消退和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提前,RPA這片藍海市場高速發展。根據艾瑞咨詢,預計在2021年RPA市場規模將達到38億元。目前,RPA產品在國內市場整體滲透率較低,在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相對滲透率較高,大約為5%~10%。
目前來看,國內RPA市場玩家主要可分為RPA廠商、AI廠商、云計算廠商及金融科技廠商,各類型玩家因其擅長領域不同具備不同優勢,原生RPA廠商專注RPA產品技術,產品成熟度較高,在通用性和穩定性上表現較好,AI廠商一般具有更強的AI賦能,云計算廠商和金融科技廠商的產品多用于其所在的垂直領域(如電商和金融)。
根據灼識報告,按2019年收入計,新紐科技在超2500名中國金融機構IT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排名前100,是前十家商業化RPA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國唯一醫療質量控制與安全預警平臺提供商。
“新紐(科技)在RAP行業應用賽道走得靠前,有一個研發小組在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迭代產品。”翟曙春稱,如果桌面級RAP成品大量銷售,會有批量用戶,屆時會延伸到金融、醫療之外的行業中去,毛利率會大幅提升。
一場兩個多小時的對話,翟曙春幾乎三句話不離技術和研發。他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離開東華軟件的五年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新紐科技要成為一家什么樣的公司。這一次,他直言,新紐科技要成為一家以軟件驅動,以新型技術產品為導向的科技公司,不急于求成,做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