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抗疫保供,嶺南穗糧儲糧“黑科技”發揮重要作用
日前,廣州市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嶺南穗糧)迅速響應上級號召,堅決貫徹落實抗疫保供工作,主動下沉居住地支援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彰顯國企責任擔當,受到廣大街坊們交口稱贊。嶺南穗糧能做到如此迅速的響應,與其國際領前的儲糧“黑科技”密不可分。
嶺南穗糧旗下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廣州嶺南穗糧谷物公司),是華南地區綜合規模領前的綜合性糧食儲備加工中心,配有年吞吐量170萬噸糧食專用碼頭和日處理能力180噸的稻谷干燥設備以及萬噸標準低溫庫,建有立筒倉、淺圓倉、低溫庫、房式倉等糧食總倉容近60萬噸,綠色儲糧技術、糧食物流自動化、糧食加工科技化走在全國前列,盡可能減少糧食損耗。
萬噸級的儲備量,從規模上滿足了抗疫保供期間廣大市民的糧食需求,但這么多的糧食,如何在儲存過程中確保新鮮呢?嶺南穗糧儲糧“黑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濃度氮氣催眠小麥,殺死約99%的儲糧害蟲
糧食在儲存過程中會出現變質、損耗等問題。這是因為糧食會呼吸,呼吸時會消耗營養物質,而且還有蟲蛀侵蝕。儲糧“黑科技”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在嶺南穗糧糧倉園區,有近百座小麥立筒倉、小麥淺圓倉,可存放幾十萬噸小麥。
小麥一般會在倉庫里存1年,它們保鮮的秘訣就是‘充氮’。氮氣氣調儲糧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綠色儲糧技術,將糧倉內的空氣經分子篩過篩后,提高氮氣濃度,分子篩和糧倉形成空氣閉環,倉內空氣中的氮氣濃度持續保持在約98%以上。
技術研究證明,充氮氣調技術可以抑制小麥呼吸,讓小麥處于休眠狀態而降低自身損耗,同時還殺死約99%的儲糧害蟲,并使蟲害生長速度大幅降低,可以保證糧堆半年時間都處于基本無蟲狀態。小麥在儲存期內,脂肪酸值、品嘗評分值、水分、新陳度、面筋吸水量等指標不會產生變化,也不會影響小麥的工藝品質。
低溫鎖鮮存期,1年的大米品質接近新米
園區內還儲存了大量稻谷,稻谷被存放在幾個超30米高的立筒倉內,倉儲容量達數千噸。與小麥不同,在華南地區這種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稻谷和大米的保糧秘訣就是低溫。
稻谷倉儲存的是加工前的大米,主要采取空調控溫和谷物冷卻機低溫儲藏技術來延緩稻谷的品質變化。谷物冷卻機相當于一個外置的空調主機,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這種設備主要應用于未配置固定制冷設備的糧倉,通過外部制冷來降低糧倉空氣溫度,溫度一般在25℃左右。
加工后的大米對溫度的要求更高,因為大米對溫度十分敏感,溫度越高,米品質下降得越快、米香味也消失得越快,所以要儲存在低溫庫內。
嶺南穗糧擁有全國領前的標準低溫庫,溫濕度通過空調制冷系統進行調節,所有墻、樓頂、門窗均做了保溫,足以讓室溫保持在15℃,糧溫保持在17-19℃之間,這相當于將大米放入了一個“大冰箱”。所有輸送管道外都附有保溫棉,用于減少冷量損耗。
技術研究證明,常年低溫儲存的條件下,接近1年儲存期的大米,其各項理化指標和品質指標跟入庫的時候差異不大,大米的色澤依舊晶瑩通透,蒸煮后的口感、黏性、營養成分仍能接近新米。
同時,大米儲存也要防蟲。被蟲吃后的大米不僅損失嚴重,還會發熱。因此,谷物公司配備了專門的保糧技術員,他們經常對糧食進行檢驗。低溫庫的大米中間還放置了無線測溫盒,可自動發射信號,糧情檢測系統實時讀取糧食溫度,當檢測到某個測溫點溫度偏高時,保糧技術員可以立即跟蹤到發熱的糧堆,并檢測是否有害蟲或者水分不平衡。
大米入庫后,會嚴格控制倉內的溫度和濕度,以盡可能鎖住新鮮,保證一年內大米品質基本不變。原料大米的庫存時間一般為3-4個月,會結合加工生產進行輪換,確保新鮮。
正是由于嶺南穗糧掌握了國際領前的儲糧“黑科技”,所以才能確保糧食庫存充足且新鮮的大前提,也就是確保了廣州抗疫期間廣大市民的糧食供應。
多年來,嶺南穗糧以確保糧食安全和市場供應為己任,努力踐行“品質糧油,健康生活”的核心理念,構建了糧油采購、檢驗、儲存、加工到銷售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以“嶺南穗糧”母品牌為引領,打造了“紅牡丹”、“白玉蘭”、“白云”、“五羊”等放心糧油產品品牌,受到消費者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