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汽服張立偉:事故車供應商面臨“洗牌”,平臺挑戰與機遇并存
今年或許是汽車后市場最難熬的一年,特別是事故車領域,疫情、車險費改、油價、新能源車,像是懸在業內人士頭上的“利劍”,不斷削減著行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從保險公司、主機廠4S店、汽配商再到修理廠、車主端,對“降本增效”訴求日益強烈。汽配產業鏈末端,一場優勝劣汰的“赤膊戰”正在上演。面對市場持續分化,邦邦汽服副總經理張立偉表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邦邦汽服將繼續以成為保險生態圈、維修生態圈、配件生態圈的高價值連接器和賦能器為目標,圍繞產業鏈核心需求持續深耕,通過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數字運營與資源導入,實現行業的價值共生”。
順應市場分化,聚焦核心供應商的鏈接賦能
2022年第一季度多地疫情爆發,上海封控長達2月以上,在汽配經銷商普遍受到交易下降、庫存積壓、運營成本提升、資金鏈周轉緩慢等困難影響時,邦邦汽服通過延長還款期限、減免逾期罰息的方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張立偉表示,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邦邦汽服一直在聚焦核心供應商布局,優選核心備貨服務商與核心落地服務商,建立供應鏈協同服務標準體系“邦盟”,除了金融支持以外,更通過訂單導流、品牌背書、數字化運營工具等多種方式,加快推進平臺資源向核心供應商傾斜,發揮好平臺“放大器”作用,為其拓市場、“補短板”。
“目前來看效果不錯,現在邦邦汽服采購量在某些供應商的銷售占比達到30%甚至更高”,張立偉介紹道。
據了解,邦邦汽服已從覆蓋全國354個地市的4000余家合作供應商中圍繞28個乘用車品牌車型件(占85%市場保有量)優選出400家核心供應商,進行分級管理,匯聚訂單需求,放大銷售半徑,并打通全國集采的鏈路。未來預計“邦盟”還將進一步擴容,目標數量是800家,承接平臺70%以上的配件需求。
疫情等多變的新形勢考驗下,邦邦汽服核心供應商的選擇上更關注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
核心備貨服務商分兩類:一個是專注單項件的供應商,例如專做保險杠的批發商、工廠端;另一個是多品類或品質覆蓋較寬的集成供應商。
對于核心備貨服務商,邦邦汽服看重其整合優化、產品組合和布局能力,結合保險公司理賠需求以及事故件特點,通過網格狀產品矩陣尋源這些核心供應商,定位供應主體及其核心位置,根據品質對其分級,賦予其如PICC推薦認證配件、邦邦優品、邦邦再制造件等品牌商標運營權限,圍繞同車系、同品牌在全國組建“圈子”——邦盟,通過全國全車件單品牌縱向整合,助推其優勢“拳頭”產品,擴展到更廣大的市場區域,協助具有量級的頭部企業形成集采優勢。
落地服務商方面,邦邦汽服看重其市場敏銳度及事故車終端服務能力,為其補齊產品組織能力弱的短板,提升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速度,助推其下沉至一線城市的重點區域及三四線城市做本地化服務。
對平臺來說,與上下游鏈接的緊密度往往是很大考驗。邦邦汽服的優勢在于對獨立和綜合修理廠理賠環節等末端主導能力更強,通過訂單導流與零售服務核心供應商(B)緊密互動,當區域需求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即可帶動核心供應商向上游工廠端(M)集采,即“M2B”。
“邦邦汽服在商用車領域已經打通所有品牌直屬庫,乘用車也是同樣的邏輯,單經銷商很難獲得較好的議價能力,與工廠端簽署合同門檻較高,一般要幾千萬上億的交易額。通過邦盟打通全國各地汽配服務商統一與直屬庫談合作會更容易” ,張立偉表示,近2-3年,圍繞這一路徑,邦邦汽服得以逐漸將服務做深做細。
堅守平臺定位,助力行業“降本增效”
“無論是平臺還是汽配連鎖,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定位要精準”,張立偉強調2017年成立至今,邦邦汽服一直明確平臺定位,堅持‘不碰貨’,通過品牌化、標準化、數字化、合規化,為核心供應商解決貨源組織問題,并與經銷商、配件商、工廠長期保持良性互動。
無論是最早與美國CAPA及中國中汽研合作的原廠同質件“PICC推薦認證配件”,還是以過保車輛為目標客戶對標市場品牌件的“邦邦優品”、國內主機配套件 “邦邦臻品”、邦邦”商用車大件“、還是雙碳風潮下的“邦邦再制造件”、邦邦汽服一直試圖結合保險公司理賠中不同客戶、不同車齡的差異化訴求,充分調動生態合作伙伴,共同定義配件標準、品牌化標準、數據標準,建立配件產品標準體系,“邦邦嚴選”就此應運而生。
不同于以往的品牌塑造,“邦邦嚴選”的側重點在于打造產品品質承諾和標準體系。實現配件產品在質量品質、品牌描述及產品數據上的統一,在提升產業主體間協同效率的同時,在配件流通領域建立信任,推動行業內優質產品的品牌化發展。
“零售服務核心供應商在推廣自己的品牌時往往很難,如東陽、帝寶這樣具有區域影響力,在市場上形成主流,有一定品質保障的品牌,通過‘邦邦嚴選’體系,其營銷效應將得到放大” ,張立偉介紹道。
2022年邦邦汽服的著眼點進一步拓展到再制造領域。張立偉表示去年國家曾出臺多項措施促進再制造發展,但目前將其“落地”的平臺型主體還不多,其核心難點一方面在于產品力和標準化等問題;另一方面來自于市場對再制造認知普遍停留在“高仿假冒”等不實層面。
為此,邦邦汽服協同中汽研共同發起成立亞太認證零部件再制造委員會,聯手優質再制造工廠建立《邦邦再制造認定標準》,對合作再制造企業管理體系(生產資質)與四大類產品技術規范(包括鋁合金車身、鐵質車身、LED前照燈、五大總成部件)進行嚴格認證,從源頭嚴守“精益制造”理念。目前已有部分企業例如燈具、鈑金等核心供應商和產品通過該體系認證;邦邦再制造產品不僅可提供2年質保,更建立了售后專屬通道與服務條款,并帶動再制造工廠一起面向終端營銷、為市場建立全新認知。
張立偉表示依托智能詢報供一體化平臺“駕安配”、損余回收管理平臺“邦收配”、低碳維修管理平臺“邦修配”組成的數智化供應鏈,邦邦再制造具有打通上下游的完整解決方案和清晰路徑。不過,推進過程仍需穩扎穩打,“現行標準的門檻較高,符合條件的再制造工廠目前還不多。發展有賴大量重運營的工作,未來還需要流量端的認可和支撐”。
受疫情、車險理賠壓力等沖擊,今年事故車生態體系內的各方都存在“降本增效”要求。如何縮短流通環節、提高周轉運營效率成為平臺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
邦邦汽服張立偉表示,在產業鏈末端,事故車供應鏈高度分散、呈現“規模不經濟”特征,整合和發展過程需要長期迭代,必然是一場持久戰。隨著保險公司理賠減損壓力的增加,在線化、透明化、合規化要求越來越高,原有汽配經銷商體系因商業規則改變面臨“洗牌”,汽配商正在加速分化。另一方面,4S店傳統燃油車銷售疲軟,售后客戶流失嚴重,降本壓力和外采需求增大,從其系統對接,質保,成本三方面要求來看,自建體系不符合成本效益。而這些對于平臺來說,都是一場難得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