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書會越劇專場:走近上海非遺 感受越劇魅力
今年是女子越劇誕生100周年,也是戚雅仙宗師逝世20周年。為了傳承越劇文化,讓更多人了解越劇、走近越劇、喜愛越劇,7月16日,一場主題為“驕陽似火 越韻清心”的越劇專場活動在靜安區文化館舉辦,這也是中福集團和上海報業集團·社區晨報聯合舉辦的“人生讀書會”第五場。許多戲迷票友和親子家庭趕來參加活動,濟濟一堂,與非遺傳人和當代青年越劇愛好者一起,在越劇非遺專區打卡,在戚畢風采區觀演,在生命書屋快閃區域賞讀越劇類書籍,共品百年越劇文化。

圖1:越劇宗師戚雅仙人生讀書會現場

圖2:現場展示經典人物形象的軟陶娃娃
主辦方中國中福實業集團生命書屋負責人李經衡表示,本次活動以越劇專場的形式走近非遺越劇,感受越劇文化,讀懂姐妹情深,共話越劇傳承,讓經典在破圈中再度流行,讓有溫度的生命故事的講述以家庭記憶和數字傳播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而中福集團的生命書屋項目也將繼續探索和實踐家庭記憶與數字生命的結合,通過科技手段幫助普通家庭歸檔留存塵封的溫暖記憶。

圖3:中國中福實業集團生命書屋負責人李經衡致辭
一世姐妹情 半生合作緣
有一個劇種發源于浙江田間地頭,興于上海,從清一色男角到女子主場,并登上大雅之堂;有一群小姐妹攜手唱戲闖上海,沖破樊籬,乘風破浪,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留存了一段“十姐妹”義演《山河戀》的壯烈故事,轟動上海,引得田漢先生發文盛贊;亦成就了一段戚畢宗師這對攜手長達半個世紀的舞臺伴侶,“合作”掛帥 ,靜安“重征”的傳世佳話。這是獨屬于越劇以及越劇小姐妹的動人故事。一百年來,越劇小姐妹團結進取、開宗立派、傳幫育人。現如今,越劇已發展成為僅次于京劇的全國第二大劇種。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奚美娟曾在《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從袁雪芬先生那一代始,在將近百年的歷史中,作為一個來自民間的劇種,越劇之所以能從坎坷中一路走來,就在于幾代越劇人不斷往上攀升的自覺意識,并身體力行,唯難前行,讓中國觀眾見證了她如今的唯美夢幻,健碩開闊的獨秀。”
而“戚畢”作為兩大越劇流派,發源于靜安,由戚雅仙和畢春芳這對姐妹花聯合創立。1950年2月,戚雅仙組建合作越劇團,她擅長演繹善良、溫柔、多情的女性,在袁派唱腔基礎上發展變化,形成纏綿委婉、樸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比戚雅仙年長的畢春芳加入合作越劇團,擅長喜劇,表演飄逸瀟灑,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調,嗓音清脆而富有彈性,被稱為“畢派”。戚畢宗師優勢互補,攜手走過50多年,戚畢代表作《白蛇傳》《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搶親》《三笑》《賣油郎》,至今令戲迷津津樂道。2003年,戚雅仙逝世,長眠于上海福壽園德崇園。戚雅仙在越劇經典劇目《血手印·法場祭夫》中出演主角時所穿的戲服,入藏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

圖4:戚雅仙長眠于上海福壽園德崇園

圖5:戚雅仙出演《血手印》時所穿戲服入藏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
當天,越劇戚雅仙宗師的關門弟子、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代表性傳承人、靜安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鄒紅來到現場與戲迷互動,和大家“談越劇、談戚畢、談傳承”,回答觀眾和媒體的熱情提問,現場演繹了《白蛇傳·合缽》經典片段。在場觀眾不僅從觀演戚畢傳人及新生代越劇愛好者演繹的戚畢經典片斷中過了把戲癮,還通過現場展出的戲袍、票根、圖書、唱片及文創作品,近距離感受了越劇非遺的藝術魅力。

圖6:越劇戚雅仙宗師的關門弟子、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代表性傳承人、靜安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鄒紅(左)
傳承在靜安 破圈話創新
靜安是戚畢藝術的發源地,而當天活動的舉辦地就在靜安區文化館。據悉,1980年戚畢宗師聚集原合作越劇團原班人馬“重建”靜安越劇團時,就曾在靜安區文化館排戲,對這里有著特殊的感情。
其實,靜安區文化館還是靜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所在地,肩負著整個靜安區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當然也包括戚畢越劇流派非遺傳承的責任和使命。2006年,鄒紅負責的“戚畢越劇流派表演藝術”非遺項目在首批靜安區非遺申報中成功獲批。2007年,該項目從區級非遺項目升級為市級,當時畢春芳老師非常激動,曾對鄒紅說:“幸虧你還留在靜安。”
2008年,在一代宗師畢春芳的見證下,靜安區文化館成立了以戚畢流派為主的青年越劇團(以下簡稱“青越團”),由市級非遺傳承人鄒紅帶領,至今堅持了15年。青越團每周排練二次,還會定期進行節目排練、匯報演出,讓越劇走進校園、走入社區,特別是在國家非遺日時,會舉行戚畢越劇流派的專場演出。同時,靜安區文化館面向社會零基礎的市民,開辦越劇白領班。靜安區文化館館長盛琴娟對記者說:“我們希望通過白領班,挖掘有天賦、自身條件較好的學員,吸納到青越團中,從而壯大青越團隊伍,培養傳承非遺文化的人才。”

圖7:青越團成員與現場嘉賓合影
“越劇一直在民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沒有流行音樂可以聽的年代是經典‘洗腦’神曲,現在依然是網紅流量擔當,足見一代代戲迷票友們對越劇的熱愛。”當天,在主舞臺上為演繹戚畢經典唱段《白蛇傳-合缽》搭配水袖表演的青越團成員顧永佳如是說。
顧永佳是一名越劇戚派藝術愛好者,是鄒紅的學生,擅長花旦形體表演。目前,他的個人抖音賬號上擁有4萬多粉絲并累計獲贊超50多萬,他坦言,“這都是靠發布與越劇相關的小視頻吸引關注的。”2009年,顧永佳從靜安區文化館白領培訓班轉為青越團正式團員。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喜歡戚老師的藝術,還非常喜歡戚老師的戲服。“鄒老師留了部分戚老師的花旦對披,我用手機拍下花樣,回家后利用自己的畫畫功底,把戚老師戲服上的花樣畫下來,然后去復制。”戚老師的戲服,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在絲絨上繡花。為了這道絲絨繡花技藝,顧永佳請教了很多人,這是一種很難的工藝,在他的反復懇求下,老師傅看在他的熱忱和如此熱愛的份上,才告訴了他這項快要失傳的手藝。
近年來,為了推廣、傳承戚畢流派,鄒紅也曾嘗試線上破圈,以“越劇鄒紅”之名入駐抖音平臺,發起線上戲曲教學,以公益課視頻的形式授課,至今已錄制15集并形成合集,共計收獲132.1萬的播放量,個人賬號也擁有2.3萬粉絲,吸引了一大批網友線上圍觀。其中一條視頻一經傳播,大受粉絲們歡迎,單條就吸粉1.8萬多人,還有粉絲留言互動說:“老師,你表演得真好,這是戲曲文化的傳承,也讓我們明白了戲曲動作的含義。”
青越團成員張丹瑾,4歲時就能聽出媽媽唱段里的錯誤并糾正她,還會躲在房間里穿上媽媽的襯衫甩水袖,她童年在小花班學習時就遇到了戚雅仙來班上挑小演員,便與戚派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曾在采訪時無意間透露自己的戲曲生活日常——平時也會在同學朋友面前唱戲,在KTV里也會點戲曲唱,他們第一反應是驚訝,聽完后會被戲曲吸引,覺得非常好聽。
活動現場,許多青越團成員上臺分享了自己與越劇間的感人小故事。如,楊月婷(藝名:婷寶)和主持人講述了自己在青越團三年打字幕,怎樣從幕后工作轉至臺前,又是怎樣從不喜歡戚派到成為戚派再傳弟子的故事;又如,曹偉業是一位資深的越劇名票,通過學唱畢派,漸漸了解到畢派藝術的精髓。在互動沙龍環節, B站音樂資深行業合作代表張栩婧、青越團成員顧永佳2位嘉賓與主持人共同探討了越劇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播方式。

圖8:南北戲曲社少兒團隊的小朋友
此外,在互動區,活動主辦方還為戲迷和親子家庭們首次提供了照片修復3D數字技術支持,以科學鏈接家庭記憶的觸點,僅通過上傳一張照片即可復活一段可視化3D動態珍貴影像,方便更多中國家庭存檔生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