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燦若朝霞 血色鏗鏘傲骨 ——新編大型抗戰舞劇《金陵十三釵》藝術走筆
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
新編大型舞劇——《金陵十三釵》已隆重上演,該劇由郎昆總導演、馮雙白編劇,多位國家級舞蹈明星聯袂主演。講述的是1937年日軍攻陷南京后,發生在一群女學生和秦淮歌女之間的感人故事。
《金陵十三釵》于2023年初春首次綻放舞臺。該劇是當代中國舞臺上又一部精品力作,充滿歷史感與沉浸感的舞臺,將觀眾帶到1937年戰火紛飛的南京城,跨越時間長河與歷史人物心靈對話,在震撼人心的舞動中傳遞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
女性之花 釵簪之志的抗爭
《金陵十三釵》用無聲的舞蹈身姿,勾勒出 “十三釵”的人物個性:玉墨的沉穩、紅菱的明艷、豆蔻的青澀……讓那些在歷史長河里被遺忘的女性,重現在你面前。暴虐的戰爭環境之下女性的美、人性的光輝,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十三個繚繞著秦淮河香之紅粉的女子,演繹出一部撼人心魄的傳奇!
這是總導演郎昆,運用新穎的舞蹈語言、舞臺藝術,生動演繹過往的歷史細節的作品,展現出“金陵十三釵”以釵簪反抗刀槍的斗爭精神。《金陵十三釵》讓舞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了立體鮮明的形象。
金陵之殤 玉碎精神的氣節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在藝術創作中,這一題材影視涉及略多,而劇場藝術深刻表現此題材的作品則是少之又少。沒有語言,如何傳遞秦淮河無聲的嗚咽,如何展現歷史長河里蓬勃的女性生命力?郎昆導演說:“醞釀這部舞劇其實已有多年。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曾說過‘人們忘卻傷痛的速度是驚人的,有時候若不是因為看到身上的傷疤,可能都忘了受過的傷。’這話讓我很受觸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沉重,不能因為時間慢慢久遠就被人們漸漸淡漠。用舞蹈的語言表現這段歷史,是最難呈現的,但確是最合適的!”
郎昆導演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用心用情用功抒寫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金陵十三釵》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而創作的,經歷持續不斷地打磨,深挖歷史背景故事,展現出南京人民“視死如歸”的勇氣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是一部以歌頌偉大革命斗爭精神,動員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鼓勵和激發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藝術作品。曾五次執導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以及近百臺國家級大型晚會執導經驗,使郎導對舞蹈的美學價值有了自己獨到見解,他認為舞蹈的美學價值在于它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透過舞蹈動作肢體語言的演繹,它所展現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亦可以被視作一首詩、一篇散文或一幅畫。郎導說:“既然是舞劇,人物塑造、性格刻畫自然成為其必要任務,即便是以舞為主的戲劇方式,同樣遵循這個基本原則。我想用舞蹈來表現這段歷史中每一位人物,用最原始的方式表達人性的光輝,用肢體語言去表達烽火歲月里一種溫柔堅韌的力量。”
就形象而言,四個主要人物均有個性顯現,玉墨清傲與莊重的復雜性、戴教官俠骨柔腸的英雄氣、豆蔻柔弱又堅強的正氣、書娟純情而正義的成熟感……100分鐘的舞劇,人物性可見,性格側面可觸,人性的豐富可感,構成舞劇《金陵十三釵》人物塑造的一大特質:形象鮮明。每個形象面對危難與生死考驗時所體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又具有強烈的共性和人性的光澤。
“鐵書”之責 不該忘卻的歷史
鑒往事,知來者。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
為此,郎昆導演和主創團隊及主創演員,在創作初期數度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采風調研,反復查閱記載了侵華日軍在南京制造大屠殺慘案的事實檔案資料,其中涵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幸存者的個人檔案,加害方日本老兵的個人檔案,還有第三方證人即外籍人士的檔案,并與相關專家進行了多次座談。“用手指翻動冰冷的‘鐵書’感受‘鐵證如山’,我深知這一頁沉痛歷史不該忘記。我們應該把真實歷史細節演化為舞臺文藝作品,以這種方式悼念并慰藉三十萬亡靈。”郎昆說。
“我,既是導演,也是觀眾。”在塑造作品時,郎昆導演為帶領觀眾更好地融入舞劇《金陵十三釵》的世界,圍繞“中華共命運、家國同守護”的情境定位,舞劇《金陵十三釵》透過回眸這段歷史的集體記憶,把熱切的民族情感蘊藉于其中,清晰描繪了那以釵簪反抗刀槍的斗爭精神。劇中的“秦淮盛景”,也是重點打造的一段女子群舞。它描述的內容是秦淮河邊當年的盛世景象,體現了南京人逢過節必點燈祈福的民俗習慣。秦淮女人們婀娜的身姿猶如秦淮河水一般流淌,用詩句形容這段舞蹈“碧水緩緩香徘徊,牽出多少相思懷,金陵傳奇古今來,夜夜秦淮盛宴開。”
“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有取之不竭的創意靈感,通過文藝作品的呈現加深人們對這段歷史的集體記憶,是身為文藝工作者應自覺地擔負的使命。通過藝術化運用表現告訴觀眾一首首琵琶曲,唱的是家國大義,旗袍下的婀娜身姿,蘊含著民族的錚錚傲骨。”朗導如此動情地說。
扛鼎之作 心靈深處的吶喊
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真誠希望《金陵十三釵》能成為傳播家國情懷的索引,帶動更多的人銘記歷史悲痛,守護盛世太平。在江蘇的首次公演激發了人們的共鳴,謝幕后現場雷鳴般的掌聲和雙眼泛紅的觀眾,以及全國各地藝術家的好評,讓內心充滿激情的郎昆導演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這次執導舞劇,是我幾十年藝術人生的一次大轉型。非常感謝主創團隊和每一位演員,讓我能夠為觀眾留下感動,給自己的藝術人生,留下好的藝術作品。”朗導發自肺腑地說。他表示,好的作品需要不斷地打磨,就像國外的音樂劇《貓》演出幾十年來不停地在修改。舞劇《金陵十三釵》在今后也會與時俱進,持續創新,不斷豐富舞蹈的藝術創作手法和藝術表現形式,繼續發揮精神傳承、思想教化和藝術陶冶的獨特社會價值。
對朗導而言,《金陵十三釵》成功演出只是開始,在觀眾和各界的反饋中找到哪些地方,還需要更好地去表現,是他身為創作者對待精品創作的一種態度和不變的追求。
希冀未來,大型舞劇《金陵十三釵》將走向全國更多的地方,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