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水 流域治理新成果亮相東博會
9月16日,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開幕。本次東博會的環保合作展區以“綠色低碳,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充分展示中國和東盟生態環境合作成果,推進國際環境環保領域合作示范,助推綠色“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在中建一局展臺,獨創“中西醫結合”治理方法的佛山市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項目吸引了眾人目光。
中建一局展臺外景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項目由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承建,涉及流域面積達66.01平方千米,涵蓋7個片區、3條主干涌、8條支干涌以及82條支涌,共93條河道。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截污、清淤、補水、生態修復及景觀園林和智慧水務等60余個子項工程,治理后將有效守護珠江上游生態屏障,從源頭助力珠江流域水治理目標。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項目
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佛山市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項目執行經理李思北介紹:“工程初期,我們在一個月內反復踏勘了40多條大小河流,累計行車里程達到了3000多公里,為每條河涌都編制了一份詳細的踏勘報告。”
經過調查研究,項目團隊發現,里水河流域河網密集、河道狹窄,小鎮居民傍水而居,房屋與河網交織,不同河道存在水質差異。多數中小河涌因長期淤堵,被截斷成一潭潭死水。這個問題不解決,流域范圍內的河涌就無法有效形成“整體免疫”,截污治污就是治標不治本。
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項目團隊獨創“中西醫結合”治理方法,在流域內建設補水泵站和補水管道,為流域搭建循環“人工心臟”及“毛細血管”,將大涌和干流的活水,通過補水管道,注入到小涌及斷頭涌,提升里水河流域的水體流動性,使涌內死水變為活水,達到“消除黑臭,水質達標”目的。
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流域治理后的長期維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去年6月,擔任著里水河流域“中西醫結合”治理理念“化驗中心”角色、具備“同步體檢”功能的水質化驗室順利落成。項目團隊采用智慧水務系統,對河道水體進行24小時的檢測分析,建立全過程的監控體系,為排查違規排放、流域洪水預報、河道補水調動等提供數據支持。檢測人員能夠及時進行“復診”,助力里水河流域“治療”成效,實現“水清岸綠”,保障長治久清。
水質實驗室
據悉,佛山市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項目山腳泵站已于近日正式落成并交付使用。山腳泵站工程是佛山市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項目61個子項中最大的獨立水利泵站工程,泵站內建有3臺總裝機功率750千瓦的立式軸流泵,設計自排流量10立方米每秒,機排流量10立方米每秒,灌溉引水流量3.34立方米每秒,投入使用后服務范圍將達到6.39平方公里。在雨季,泵站可通過水泵加速里水河流域內涌排水速率,有效降低堤岸內側區域的內澇風險;旱季,利用水泵將外江側西南涌的河水補充堤岸內側河涌,并通過河涌對區域進行補水,如同人工心臟將血液輸送到身體軀干,為服務范圍內的植被田地提供灌溉保障。
山腳泵站
山腳泵站內景
目前,項目累計完成截污工程45.5公里,補水工程19.3公里,清淤58.5萬立方米,生態修復10.3萬平方米,部分截污管道已實現同步使用,開始發揮流域治理作用。項目建成后,將惠及里水鎮下轄19個村(社區),覆蓋常住人口約18萬人。
北斗展示展臺
據了解,本次東博會上,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將建筑行業實際需求與北斗系統升級迭代緊密融合,推出五款基于北斗系統的最前沿產品,創下世界和國內“五個之最”:世界首個超高層北斗高精度衛星定位接收機(第三代),我國建筑行業首個超長距離北斗高精度衛星定位接收機、首個橋梁施工北斗測量引導系統、首個北斗時空智能終端、首個北斗星地一體無網測量接收機。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依托國產北斗衛星系統,破解建筑領域世界級技術難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多邊共享合作成果,向世界高質量提供知識密集型的中國服務,為全球建筑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