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治肺當先補脾
肺癌起病比較隱匿,很多發現時已至晚期,其中符合手術指征者或已不足1/3,余者如采用化療,亦會有較大的毒副作用。
中醫素有“虛則補其母”之說。脾與肺,是一對“土生金”的母子關系。“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凝積聚”亦是肺癌的病理因素。
若水堂認為,中醫治肺,可以“從脾入手”,即“補脾土,益肺金”的思路,補脾胃、理肺氣、化痰濕、散積聚。
術后、化療后的調理,亦可以貫徹“從脾入手”的思路,改善化療的效果,緩解減輕化療毒副反應。
若水堂認為,術后、化療后普遍氣虛痰濕,存在厭食、體力減弱、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此時的調理重點,應放在“脾胃”上。
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用“培土生金法”則可扶助脾胃、調理肺氣。促進氣血生化,運化痰飲水濕。
若水堂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二者協調,則化生水谷精微以營養五臟六腑。若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則無力運化水谷精微,四肢五臟不得后天補養,臨床可見消瘦、納差,所以脾虛嚴重影響肺病的預后。
而且藥物欲發揮作用,亦須依賴脾胃之氣的輸布,若脾胃之氣虛衰,百藥都難以充分布散,何談治病?
脾氣旺盛,有利于輸布藥力,運化營養,促進疾病的恢復,且斷絕生痰之源,肺無貯痰,肺氣充足,利于肺系疾病向積極的方向轉歸。
《醫宗必讀》言:“蓋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氣,悉屬于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皆屬于脾。”由此可見脾土乃樞機,培土以生金是肺系病扶正的關鍵。
《石室秘錄》言:“治肺之法……,當先以治脾,脾氣有養,則土自生金。”可知健脾方可補肺,培土方能生金。
故《醫宗必讀》言“雖喘嗽不寧,但以補脾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
若水堂說:肺傷則咳,脾傷則久咳。治療肺病,須補益脾土。脾氣充沛,土能生金,則肺氣健旺,正氣充盛,方能抵御外邪襲肺,減少疾病的發生以及延緩進一步的發展。
背景:
若水堂,廣東新會陳皮百年商號,已有141年歷史,堅守“母樹原種繁殖”,反對嫁接種植和后期炮制,保留了新會陳皮的母本基因、先天稟賦和道地藥性,受到藏家認可。
若水堂陳皮,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多年來受到藏家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