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賈一帆團隊:脊髓電刺激治療卒中偏癱
引言
腦卒中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在中老年人群的發病率相當高,同時,其特點主要表現在極高的致殘率。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全世界內,我國該病的發生率排名已達第一,中國每年有約200萬人發生腦卒中,占世界總病例數的三分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改變,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增加。
雖然科技在醫療領域的迅猛發展極其有效地減少了這種疾病的致死率,但一系列的后遺癥依舊持續存在,并顯著地反映在各種程度的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和疼痛上。
這不僅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也給家庭和社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如何快速恢復患者在卒中后的肢體活動能力,讓其回歸生活,重返社會,仍然是現代康復研究的挑戰和焦點。
傳統的治療手段,如藥物治療、傳統康復、現代神經康復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癥狀,促進康復進程,但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其治療效果、治療周期、治療收益以及疼痛控制并不理想,仍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脊髓電刺激治療
脊髓電刺激治療(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作為一種創新的神經調控技術,近年來在治療腦梗死后遺癥方面顯示出了顯著的療效。
脊髓電刺激是將電極植入椎管內硬膜外腔,通過刺激器發出電脈沖信號,刺激脊髓背柱、脊神經根、背根神經節或周圍神經,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和促進神經再生等目的,是一種微創可逆的神經調控方法。
SCS是否能給卒中偏癱患者脊髓功能恢復帶來幫助,業內學者在做積極探討和嘗試。
2024年4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賈一帆主任、賈強教授和張蕊醫生成功實施脊髓電刺激植入術,治療一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SCS是手術過程中的一個步驟。
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疼痛感顯著減輕,肌張力降低、肌力上升,活動能力大幅提升,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這一手術的成功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康復希望,在治療腦梗死后遺癥方面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病例回顧
現病史:
患者:女,41歲,于2024年4月17日突發意識不清暈厥倒地,急查顱腦CT提示右側基底節-放射冠出血破入腦室,急診行右側基底節血腫清除術+顱骨修補術,術后予以降壓、脫水、護腦等對癥治療,遺留左側肢體偏癱,左側肩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
為求診治來我院就診。門診以“偏癱”收入院。起病以來,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體力下降,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
高血壓病史,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培哚普利吲達帕胺片、鹽酸特拉唑嗪;2024-4-17腦出血病史,行右側基底節血腫清除術+顱骨修補術,遺留左側肢體偏癱,現口服丁苯酞、丙戊酸鈉;否認糖尿病、心臟病等其他慢性病史;否認外傷、輸血及藥物過敏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
查體:
神清語明,Brunnstrom2期,上肢2期,下肢4期,手2期。肌力:左上肢:肩前屈1、后伸1、外展1,肘屈3+、伸0,腕屈1、伸0;左下肢:髖屈伸3+,膝伸3、屈2,踝背伸3,跖屈2。肌張力:上肢:肩前屈外展后伸2,肘伸2,指伸2,其余0;下肢:髖屈伸內外旋0,膝屈伸0,踝跖屈0、背伸3。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伴疼痛,被動活動度前屈120度,外展120度。肩周肌群張力下降,肩關節輕微脫位。平衡能力一般,可在輔助下杵柺行走10m,生活自理中度依賴。NRS 5分。
患者上肢屈肌痙攣,張力增高,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輕微半脫位,上肢疼痛明顯,上肢活動誘發痛8分(VAS),嚴重阻礙持續康復開展及治療進程。
診斷:
1.卒中后肩痛
2.腦出血后遺癥(左側肢體偏癱)
3.高血壓3級(很高危)
4.腦術后
治療經過:
入院后予以降壓、營養神經、三氧自體回輸、康復、理療等對癥治療,完善相關檢查及評估后于2024年5月20日在局麻下行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術,術中于頸椎硬膜外腔內植入8觸點穿刺電極1根,電刺激覆蓋左肩及左上肢,覆蓋范圍滿意,電刺激參數:0-2+4-6+,幅度2.5mA,頻率50Hz,脈寬300μs,術后配合康復鍛煉等治療,經10天測試電刺激期,患者左肩疼痛明顯緩解,左上肢肌力較前改善。
術后恢復:
Brunnstrom3期,上肢3期,下肢5期,手3期鉤狀抓握。肌力:左上肢:肩前屈2、后伸2、外展2,肘屈3+、伸1,腕屈1、伸1;左下肢:髖屈伸3+,膝伸3、屈2,踝背伸3、跖屈2。肌張力:上肢:肩前屈外展后伸1,肘伸2,指伸2,其余0;下肢:髖屈伸內外旋0,膝屈伸0,踝跖屈0、背伸3。肩關節活動受限,被動活動度前屈120度,外展120度。肩周肌群張力下降,肩關節輕微脫位。berg平衡29(滿分56)有一定的平衡,可獨立行走10m以上。生活自理中度依賴。NRS 2分。
康復現狀
術后十天,患者平衡能力大幅提升,監護下患者可獨立站立,行走,輔助下上下樓梯;手部功能逐步激發,上肢張力明顯下降,痙攣減輕,上肢主動活動范圍提升,肩關節半脫位程度減輕,上肢活動誘發痛大幅減輕3分(VAS),為后續持續康復提供良好條件,激發患者極大康復信心。
病例總結
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患者出現一側肢體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常常給患者和家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
同時疼痛也是困擾腦卒中患者的一大難題,疼痛嚴重影響患者進一步康復信心和信念,持續性疼痛長期折磨極易誘發消極情緒,進一步引發心理疾病,給腦卒中患者造成極大困擾。
脊髓電刺激通過刺激器發出電脈沖信號,刺激神經系統,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和促進神經再生等目的,是一種微創可逆的神經調控方法。近年來,很多研究表明脊髓電刺激有助于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為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帶來了希望。
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年齡、臨床表現、身體情況等因素,選擇合適的電極植入位置和刺激參數,配合專業的康復鍛煉以幫助恢復肌肉力量,心理治療以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通過個體化的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脊髓電刺激術為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對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可經過醫生詳細評估后,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嘗試脊髓電刺激術來改善生活質量。時機選擇上,對疼痛程度重,肌張力高患者,應盡早評估,盡早干預,以免因疼痛、肌張力高等因素影響康復鍛煉效果。
隨著脊髓電刺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臨床應用的不斷推廣,希望為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方案選擇。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湖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
脊髓電刺激植入術臨床應用
脊髓電刺激植入術日志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在國內較早關注神經調控技術用于神經損傷后功能康復,較早在國內開展脊髓電刺激治療相關科研及臨床。
2018年
開展脊髓電刺激植入術
2020年
開展脊髓電刺激植入治療糖尿病足
2021年
開展脊髓電刺激用于脊髓損傷功能康復
2021年
首次開展全植入式脊髓電刺激植入術用于脊髓損傷患者功能康復
2021年
開展脊髓電刺激用于下肢缺血性疼痛
2021年7月
開展脊髓電刺激植入治療脊髓損傷后胃腸道功能障礙
2022年
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治療骶神經鞘瘤切除術后患者下肢麻木、涼感(發表于中華疼痛學雜志)
2022年
脊髓電刺激治療腰椎術后綜合征(FBSS)
2022年
脊髓電刺激治療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
2022年
中部地區首例Intellis全植入式脊髓電刺激器植入術
2022年10月
開展骶神經電刺激植入術治療神經源性膀胱、馬尾神經損傷
2023年1月
首次開展Intellis脊髓電刺激+骶神經電刺激聯合全植入術
首次報道周圍神經電刺激植入術治療Hunt綜合征(發表于中華疼痛學雜志)
首次報道臂叢神經電刺激治療上肢帶狀皰疹后遺癥(發表于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23年2月
脊髓電刺激植入治療腦梗后肢體障礙
2023年3月
脊髓電刺激治療脊髓損傷后低血壓
2023年12月
脊髓電刺激植入治療植物狀態促醒
2024年4月
脊髓電刺激植入治療臂叢神經損傷
脊髓聯合骶神經全植入用于馬尾神經損傷
脊髓電刺激植入治療高位脊髓損傷呼吸機脫機困難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湖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簡介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疼痛科現有床位44張,職工31人,其中醫師12人,博士后、博士8人,碩士4人,高級職稱5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2人,2023年出院患者2725人,三四級手術932臺,其中,神經電刺激植入術約200臺次。